如果您想了解描述符作为python中的实例属性和描述符python的知识,那么本篇文章将是您的不二之选。我们将深入剖析描述符作为python中的实例属性的各个方面,并为您解答描述符python的疑在这
如果您想了解描述符作为python中的实例属性和描述符 python的知识,那么本篇文章将是您的不二之选。我们将深入剖析描述符作为python中的实例属性的各个方面,并为您解答描述符 python的疑在这篇文章中,我们将为您介绍描述符作为python中的实例属性的相关知识,同时也会详细的解释描述符 python的运用方法,并给出实际的案例分析,希望能帮助到您!
本文目录一览:描述符作为python中的实例属性(描述符 python)
描述符对象需要存在于类中,而不是存在于实例中
因为那是实现的方式__getattribute__
。
一个简单的例子。考虑一个描述符:
class Prop(object): def __get__(self, obj, objtype=None): if obj is None: return self return obj._value * obj._multiplier def __set__(self, obj, value): if obj is None: return self obj._value = valueclass Obj(object): val = Prop() def __init__(self): self._value = 1 self._multiplier = 0
考虑每个obj具有多个Prop的情况:我将需要使用唯一的名称来标识值和乘数(如此处。具有每个实例的描述符对象将允许将_multiplier
(和_value
)存储在描述符本身中,从而简化了几样东西。
我知道以前也曾提出过类似的问题,但我没有找到真正的解释:
- 为什么以这种方式设计Python?
- 建议使用哪种方式存储描述符需要的信息,但按实例存储?
答案1
小编典典只有在类而不是实例上定义时,大量高级功能才起作用。例如,所有特殊方法。除了使代码评估更有效之外,这还使实例和类型之间的分隔变得清晰,否则分隔将容易崩溃(因为所有类型都是对象)。
我不确定这是如何推荐的,但是您可以在实例中存储从描述符实例到属性值的映射:
class Prop(object): def __get__(self, obj, objtype=None): if obj is None: return self return obj._value * obj._multiplier[self] def __set__(self, obj, value): if obj is None: return self obj._value = valueclass Obj(object): val = Prop() def __init__(self): self._value = 1 self._multiplier = {Obj.val: 0}
与其他两个建议的选项相比,它具有明显的优势:
- 每个实例的类破坏了面向对象并增加了内存使用;
- 覆盖
__getattribute__
是低效的(因为所有属性访问都必须通过覆盖的特殊方法进行访问)并且脆弱。
或者,您可以使用proxy属性:
class PerInstancePropertyProxy(object): def __init__(self, prop): self.prop = prop def __get__(self, instance, owner): if instance is None: return self return instance.__dict__[self.prop].__get__(instance, owner) def __set__(self, instance, value): instance.__dict__[self.prop].__set__(instance, value)class Prop(object): def __init__(self, value, multiplier): self.value = value self.multiplier = multiplier def __get__(self, instance, owner): if instance is None: return self return self.value * self.multiplier def __set__(self, instance, value): self.value = valueclass Obj(object): val = PerInstancePropertyProxy(''val'') def __init__(self): self.__dict__[''val''] = Prop(1.0, 10.0) def prop(self, attr_name): return self.__dict__[attr_name]
Python - 类属性和实例属性
一、实例属性
首先说说差异化最小的实例属性。从代码中直视它们的异同。
JAVA实例属性:
class Book{
private String name;
public Book(String name){
this.name=name;
}
public String getName(){
return this.name;
}
}
Python实例属性:
class Book:
def getName(self):
return self.name
def __init__(self,name=''unnamed''):
self.name=name
除了语法层面的区别,语义层面是没有任何差异的。这里所描述的“差异”一词,表达的是这样的语境“我明白JAVA中的实例属性,所以Python中的实例属性,我只需要了解语法的区别,就能明白Python的实例属性”
显然,就实例属性来说,二者的区别只在于语法层面。
二、类属性
JAVA代码如下:
class Book{
public static String paper="宣纸";
}
//为了书写方便,省略main。
Book book=new Book();
System.out.println(book.paper);
Book.paper="竹简";
System.out.println(book.paper);
book.paper="宣纸";
System.out.println(book.paper+"|"+Book.paper);
类属性可以通过类名以及实例名来访问,上述代码通过类名方式修改类属性,查看实例名访问时类属性的变化情况。代码执行结果如下:
>java Book
宣纸
竹简
宣纸|宣纸
通过结果看,JAVA在处理类名和实例名使用类属性时完全一致,尽管类名和实例名不是一个逻辑层次的概念,所以才会有尴尬的提示——建议使用类名来访问类属性。
这种处理方式会让人觉得“很随意”,但是的确降低了程序员的理解成本。
Python代码如下:
class Book:
paper=u''宣纸''
book=Book()
print book.paper
Book.paper=u''竹简''
print book.paper
book.paper=u''宣纸''
print book.paper,Book.paper
运行结果如下:
>python book.py
宣纸
竹简
宣纸 竹简
对比JAVA的输出,最大的区别在于——实例名操作了类属性之后,结果出现天壤之别。
为什么会是这样?
- python的属性查找规则造成了,实例名也可以访问类属性的假象。当调用book.paper时,python会向上查找属性,也就是说最终显示出来的是Book.paper
- 通过实例名设置一个不存在的属性时,python会动态创建这个属性。这个属性既然是真实存在的,那么就和Book.paper没有任何关系,各自存储各自的数据,所以不一样的变化就出现了。
这么“诡异”的现象把理由讲出来后,你会发现这是一种很“自然”的处理方式。代价当然是增加了理解的难度。
通过这个“好玩”的东东,衍生了一个设计模式——Borg,根据上述的说明,它非常容易理解。
三、Borg设计模式
代码如下(摘自github):
class Borg(object):
__state_pool = {}
def __init__(self):
self.__dict__ = self.__state_pool #这是秘密的关键,所有实例的所有属性将全部共享。
self.state = ''Init''
def __str__(self):
return self.state
class YourBorg(Borg):
pass
if __name__ == ''__main__'':
rm1 = Borg()
rm2 = Borg()
rm1.state = ''Idle''
rm2.state = ''Running''
print(''rm1: {0}''.format(rm1))
print(''rm2: {0}''.format(rm2))
rm2.state = ''Zombie''
print(''rm1: {0}''.format(rm1))
print(''rm2: {0}''.format(rm2))
print(''rm1 id: {0}''.format(id(rm1)))
print(''rm2 id: {0}''.format(id(rm2)))
rm3 = YourBorg()
print(''rm1: {0}''.format(rm1))
print(''rm2: {0}''.format(rm2))
print(''rm3: {0}''.format(rm3))
执行效果如你所想:
>python 01.py
rm1: Running
rm2: Running
rm1: Zombie
rm2: Zombie
rm1 id: 31013576
rm2 id: 40287424
rm1: Init
rm2: Init
rm3: Init
Borg实现了所有实例的所有属性的共享——单态池!我想这应该是非常贴切的一个名字。
为任意一个实例添加一个属性,其他所有实例都可以共享访问。
复制代码,修改后试试效果。
python – 更新类的实例属性
假设我们有以下课程:
import numpy as np class MyClass: def __init__(self,x): self.x = x self.length = x.size def append(self,data): self.x = np.append(self.x,data)
和x应该是一个numpy数组!如果我跑
A = MyClass(x=np.arange(10)) print(A.x) print(A.length)
我明白了
[0 1 2 3 4 5 6 7 8 9]和10.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.但是如果我使用append方法
A.append(np.arange(5))
我得到[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]和10.这也是预期的,因为实例属性长度是在实例化A期间设置的.现在我不确定什么是最pythonic的方式更新实例属性是.例如,我可以再次运行__init__:
A.__init__(A.x)
然后长度属性将具有正确的值,但在其他一些帖子中,我发现这有点不受欢迎.另一个解决方案是直接更新append方法中的length属性,但我有点想避免这种情况,因为我不想忘记在某个时候更新属性.有更多pythonic方法更新此类的长度属性吗?
解决方法
class MyClass: ... @property def length(self): return self.x.size
Python 中的属性访问与描述符
在Python中,对于一个对象的属性访问,我们一般采用的是点(.)属性运算符进行操作。例如,有一个类实例对象foo,它有一个name属性,那便可以使用foo.name对此属性进行访问。一般而言,点(.)属性运算符比较直观,也是我们经常碰到的一种属性访问方式。然而,在点(.)属性运算符的背后却是别有洞天,值得我们对对象的属性访问进行探讨。
在进行对象属性访问的分析之前,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对象怎么表示其属性。为了便于说明,本文以新式类为例。有关新式类和旧式类的区别,大家可以查看Python官方文档。
对象的属性
Python中,“一切皆对象”。我们可以给对象设置各种属性。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:
1
2
3
4
5
6
7
8
|
class Animal(object):
run = True
class Dog(Animal):
fly = False
def __init__(self, age):
self.age = age
def sound(self):
return "wang wang~"
|
上面的例子中,我们定义了两个类。类Animal定义了一个属性run;类Dog继承自Animal,定义了一个属性fly和两个函数。接下来,我们实例化一个对象。对象的属性可以从特殊属性__dict__中查看。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|
# 实例化一个对象dog
>>> dog = Dog(1)
# 查看dog对象的属性
>>> dog.__dict__
{''age'': 1}
# 查看类Dog的属性
>>> Dog.__dict__
dict_proxy({''__doc__'': None,
''__init__'': <function __main__.__init__>,
''__module__'': ''__main__'',
''fly'': False,
''sound'': <function __main__.sound>})
# 查看类Animal的属性
>>> Animal.__dict__
dict_proxy({''__dict__'': <attribute ''__dict__'' of ''Animal'' objects>,
''__doc__'': None,
''__module__'': ''__main__'',
''__weakref__'': <attribute ''__weakref__'' of ''Animal'' objects>,
''run'': True})
|
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:属性在哪个对象上定义,便会出现在哪个对象的__dict__中。例如:
- 类Animal定义了一个属性run,那这个run属性便只会出现在类Animal的__dict__中,而不会出现在其子类中。
- 类Dog定义了一个属性fly和两个函数,那这些属性和方法便会出现在类Dog的__dict__中,同时它们也不会出现在实例的__dict__中。
- 实例对象dog的__dict__中只出现了一个属性age,这是在初始化实例对象的时候添加的,它没有父类的属性和方法。
- 由此可知:Python中对象的属性具有 “层次性”,属性在哪个对象上定义,便会出现在哪个对象的__dict__中。
在这里我们首先了解的是属性值会存储在对象的__dict__中,查找也会在对象的__dict__中进行查找的。至于Python对象进行属性访问时,会按照怎样的规则来查找属性值呢?这个问题在后文中进行讨论。
对象属性访问与特殊方法__getattribute__
正如前面所述,Python的属性访问方式很直观,使用点属性运算符。在新式类中,对对象属性的访问,都会调用特殊方法__getattribute__。__getattribute__允许我们在访问对象属性时自定义访问行为,但是使用它特别要小心无限递归的问题。
还是以上面的情景为例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|
class Animal(object):
run = True
class Dog(Animal):
fly = False
def __init__(self, age):
self.age = age
# 重写__getattribute__。需要注意的是重写的方法中不能
# 使用对象的点运算符访问属性,否则使用点运算符访问属性时,
# 会再次调用__getattribute__。这样就会陷入无限递归。
# 可以使用super()方法避免这个问题。
def __getattribute__(self, key):
print "calling __getattribute__\n"
return super(Dog, self).__getattribute__(key)
def sound(self):
return "wang wang~"
|
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重写了__getattribute__方法。注意我们使用了super()方法来避免无限循环问题。下面我们实例化一个对象来说明访问对象属性时__getattribute__的特性。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|
# 实例化对象dog
>>> dog = Dog(1)
# 访问dog对象的age属性
>>> dog.age
calling __getattribute__
1
# 访问dog对象的fly属性
>>> dog.fly
calling __getattribute__
False
# 访问dog对象的run属性
>>> dog.run
calling __getattribute__
True
# 访问dog对象的sound方法
>>> dog.sound
calling __getattribute__
<bound method Dog.sound of <__main__.Dog object at 0x0000000005A90668>>
|
由上面的验证可知,__getattribute__是实例对象查找属性或方法的入口。实例对象访问属性或方法时都需要调用到__getattribute__,之后才会根据一定的规则在各个__dict__中查找相应的属性值或方法对象,若没有找到则会调用__getattr__(后面会介绍到)。__getattribute__是Python中的一个内置方法,关于其底层实现可以查看相关官方文档,后面将要介绍的属性访问规则就是依赖于__getattribute__的。
对象属性控制
在继续介绍后面相关内容之前,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Python中和对象属性控制相关的相关方法。
- __getattr__(self, name)__getattr__可以用来在当用户试图访问一个根本不存在(或者暂时不存在)的属性时,来定义类的行为。前面讲到过,当__getattribute__方法找不到属性时,最终会调用__getattr__方法。它可以用于捕捉错误的以及灵活地处理AttributeError。只有当试图访问不存在的属性时它才会被调用。
- __setattr__(self, name, value)__setattr__方法允许你自定义某个属性的赋值行为,不管这个属性存在与否,都可以对任意属性的任何变化都定义自己的规则。关于__setattr__有两点需要说明:第一,使用它时必须小心,不能写成类似self.name = “Tom”这样的形式,因为这样的赋值语句会调用__setattr__方法,这样会让其陷入无限递归;第二,你必须区分 对象属性 和 类属性 这两个概念。后面的例子中会对此进行解释。
- __delattr__(self, name)__delattr__用于处理删除属性时的行为。和__setattr__方法要注意无限递归的问题,重写该方法时不要有类似del self.name的写法。
还是以上面的例子进行说明,不过在这里我们要重写三个属性控制方法。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|
class Animal(object):
run = True
class Dog(Animal):
fly = False
def __init__(self, age):
self.age = age
def __getattr__(self, name):
print "calling __getattr__\n"
if name == ''adult'':
return True if self.age >= 2 else False
else:
raise AttributeError
def __setattr__(self, name, value):
print "calling __setattr__"
super(Dog, self).__setattr__(name, value)
def __delattr__(self, name):
print "calling __delattr__"
super(Dog, self).__delattr__(name)
|
以下进行验证。首先是__getattr__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|
# 创建实例对象dog
>>> dog = Dog(1)
calling __setattr__
# 检查一下dog和Dog的__dict__
>>> dog.__dict__
{''age'': 1}
>>> Dog.__dict__
dict_proxy({''__delattr__'': <function __main__.__delattr__>,
''__doc__'': None,
''__getattr__'': <function __main__.__getattr__>,
''__init__'': <function __main__.__init__>,
''__module__'': ''__main__'',
''__setattr__'': <function __main__.__setattr__>,
''fly'': False})
# 获取dog的age属性
>>> dog.age
1
# 获取dog的adult属性。
# 由于__getattribute__没有找到相应的属性,所以调用__getattr__。
>>> dog.adult
calling __getattr__
False
# 调用一个不存在的属性name,__getattr__捕获AttributeError错误
>>> dog.name
calling __getattr__
Traceback (most recent call last):
File "<stdin>", line 1, in <module>
File "<stdin>", line 10, in __getattr__
AttributeError
|
可以看到,属性访问时,当访问一个不存在的属性时触发__getattr__,它会对访问行为进行控制。接下来是__setattr__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|
# 给dog.age赋值,会调用__setattr__方法
>>> dog.age = 2
calling __setattr__
>>> dog.age
2
# 先调用dog.fly时会返回False,这时因为Dog类属性中有fly属性;
# 之后再给dog.fly赋值,触发__setattr__方法。
>>> dog.fly
False
>>> dog.fly = True
calling __setattr__
# 再次查看dog.fly的值以及dog和Dog的__dict__;
# 可以看出对dog对象进行赋值,会在dog对象的__dict__中添加了一条对象属性;
# 然而,Dog类属性没有发生变化
# 注意:dog对象和Dog类中都有fly属性,访问时会选择哪个呢?
>>> dog.fly
True
>>> dog.__dict__
{''age'': 2, ''fly'': True}
>>> Dog.__dict__
dict_proxy({''__delattr__'': <function __main__.__delattr__>,
''__doc__'': None,
''__getattr__'': <function __main__.__getattr__>,
''__init__'': <function __main__.__init__>,
''__module__'': ''__main__'',
''__setattr__'': <function __main__.__setattr__>,
''fly'': False})
|
实例对象的__setattr__方法可以定义属性的赋值行为,不管属性是否存在。当属性存在时,它会改变其值;当属性不存在时,它会添加一个对象属性信息到对象的__dict__中,然而这并不改变类的属性。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来。
最后,看一下__delattr__:
1
2
3
4
5
6
|
# 由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为dog设置了fly属性,现在删除它触发__delattr__方法
>>> del dog.fly
calling __delattr__
# 再次查看dog对象的__dict__,发现和fly属性相关的信息被删除
>>> dog.__dict__
{''age'': 2}
|
描述符
描述符是Python 2.2 版本中引进来的新概念。描述符一般用于实现对象系统的底层功能, 包括绑定和非绑定方法、类方法、静态方法特特性等。关于描述符的概念,官方并没有明确的定义,可以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。这里我从自己的认识谈一些想法,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包涵。
在前面我们了解了对象属性访问和行为控制的一些特殊方法,例如__getattribute__、__getattr__、__setattr__、__delattr__。以我的理解来看,这些方法应当具有属性的”普适性”,可以用于属性查找、设置、删除的一般方法,也就是说所有的属性都可以使用这些方法实现属性的查找、设置、删除等操作。但是,这并不能很好地实现对某个具体属性的访问控制行为。例如,上例中假如要实现dog.age属性的类型设置(只能是整数),如果单单去修改__setattr__方法满足它,那这个方法便有可能不能支持其他的属性设置。
在类中设置属性的控制行为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,Python给出的方案是:__getattribute__、__getattr__、__setattr__、__delattr__等方法用来实现属性查找、设置、删除的一般逻辑,而对属性的控制行为就由属性对象来控制。这里单独抽离出来一个属性对象,在属性对象中定义这个属性的查找、设置、删除行为。这个属性对象就是描述符。
描述符对象一般是作为其他类对象的属性而存在。在其内部定义了三个方法用来实现属性对象的查找、设置、删除行为。这三个方法分别是:
- get(self, instance, owner):定义当试图取出描述符的值时的行为。
- set(self, instance, value):定义当描述符的值改变时的行为。
- delete(self, instance):定义当描述符的值被删除时的行为。
其中:instance为把描述符对象作为属性的对象实例;
owner为instance的类对象。
以下以官方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|
class RevealAccess(object):
def __init__(self, initval=None, name=''var''):
self.val = initval
self.name = name
def __get__(self, obj, objtype):
print ''Retrieving'', self.name
return self.val
def __set__(self, obj, val):
print ''Updating'', self.name
self.val = val
class MyClass(object):
x = RevealAccess(10, ''var "x"'')
y = 5
|
以上定义了两个类。其中RevealAccess类的实例是作为MyClass类属性x的值存在的。而且RevealAccess类定义了__get__、__set__方法,它是一个描述符对象。注意,描述符对象的__get__、__set__方法中使用了诸如self.val和self.val = val等语句,这些语句会调用__getattribute__、__setattr__等方法,这也说明了__getattribute__、__setattr__等方法在控制访问对象属性上的一般性(一般性是指对于所有属性它们的控制行为一致),以及__get__、__set__等方法在控制访问对象属性上的特殊性(特殊性是指它针对某个特定属性可以定义不同的行为)。
以下进行验证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|
# 创建Myclass类的实例m
>>> m = MyClass()
# 查看m和MyClass的__dict__
>>> m.__dict__
{}
>>> MyClass.__dict__
dict_proxy({''__dict__'': <attribute ''__dict__'' of ''MyClass'' objects>,
''__doc__'': None,
''__module__'': ''__main__'',
''__weakref__'': <attribute ''__weakref__'' of ''MyClass'' objects>,
''x'': <__main__.RevealAccess at 0x5130080>,
''y'': 5})
# 访问m.x。会先触发__getattribute__方法
# 由于x属性的值是一个描述符,会触发它的__get__方法
>>> m.x
Retrieving var "x"
10
# 设置m.x的值。对描述符进行赋值,会触发它的__set__方法
# 在__set__方法中还会触发__setattr__方法(self.val = val)
>>> m.x = 20
Updating var "x"
# 再次访问m.x
>>> m.x
Retrieving var "x"
20
# 查看m和MyClass的__dict__,发现这与对描述符赋值之前一样。
# 这一点与一般属性的赋值不同,可参考上述的__setattr__方法。
# 之所以前后没有发生变化,是因为变化体现在描述符对象上,
# 而不是实例对象m和类MyClass上。
>>> m.__dict__
{}
>>> MyClass.__dict__
dict_proxy({''__dict__'': <attribute ''__dict__'' of ''MyClass'' objects>,
''__doc__'': None,
''__module__'': ''__main__'',
''__weakref__'': <attribute ''__weakref__'' of ''MyClass'' objects>,
''x'': <__main__.RevealAccess at 0x5130080>,
''y'': 5})
|
上面的例子对描述符进行了一定的解释,不过对描述符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,这个工作先留待以后继续进行。
最后,还需要注意一点:描述符有数据描述符和非数据描述符之分。
- 只要至少实现__get__、__set__、__delete__方法中的一个就可以认为是描述符;
- 只实现__get__方法的对象是非数据描述符,意味着在初始化之后它们只能被读取;
- 同时实现__get__和__set__的对象是数据描述符,意味着这种属性是可读写的。
属性访问的优先规则
在以上的讨论中,我们一直回避着一个问题,那就是属性访问时的优先规则。我们了解到,属性一般都在__dict__中存储,但是在访问属性时,在对象属性、类属型、基类属性中以怎样的规则来查询属性呢?以下对Python中属性访问的规则进行分析。
由上述的分析可知,属性访问的入口点是__getattribute__方法。它的实现中定义了Python中属性访问的优先规则。Python官方文档中对__getattribute__的底层实现有相关的介绍,本文暂时只是讨论属性查找的规则,相关规则可见下图:
上图是查找b.x这样一个属性的过程。在这里要对此图进行简单的介绍:
- 查找属性的第一步是搜索基类列表,即type(b).__mro__,直到找到该属性的第一个定义,并将该属性的值赋值给descr;
- 判断descr的类型。它的类型可分为数据描述符、非数据描述符、普通属性、未找到等类型。若descr为数据描述符,则调用desc.__get__(b, type(b)),并将结果返回,结束执行。否则进行下一步;
- 如果descr为非数据描述符、普通属性、未找到等类型,则查找实例b的实例属性,即b.__dict__。如果找到,则将结果返回,结束执行。否则进行下一步;
- 如果在b.__dict__未找到相关属性,则重新回到descr值的判断上。
- 若descr为非数据描述符,则调用desc.__get__(b, type(b)),并将结果返回,结束执行;
- 若descr为普通属性,直接返回结果并结束执行;
- 若descr为空(未找到),则最终抛出 AttributeError 异常,结束查找。
python 属性描述符和属性查找过程
属性描述符和属性查找过程
# 属性描述符对象:
# 只要实现 __get__ __set__ __delete__ 这3个当中的任何一个方法,这个对象就是一个属性描述符的对象
# 通过属性描述符,可以控制赋值时的一些行为
import numbers
class IntField():
# 数据属性描述符
def __get__(self, instance, owner):
return self.value
def __set__(self, instance, value):
# 检查参数是否是int类型
if not isinstance(value, numbers.Integral):
raise ValueError("int value need")
if value < 0:
raise ValueError("positive value need")
# 如果value值是int,需要将这个值保存起来
# 此时不能将值保存在instance里,比如 instance.age = value,如果这样保存,此instance又会调用IntField的 __set__方法,
# 这样就陷入死循环,这里将值保存在IntField class里,所以是将值放在self里
# 因为是将值放在了 IntField类里,所以__get__时,需要将它的值 return回去
self.value = value
def __delete__(self, instance):
pass
class NonDataField:
# 只实现一个 __get__ 方法,称为: 非数据属性描述符
def __get__(self, instance, owner):
return self.value
"""
属性查找过程
如果user是某个类的实例,那么user.age(以及等价的getattr(user, ''age''))首先调用__getattribute__。
如果类定义了__getattr__方法,那么在__getattribute__抛出AttributeError的时候就会调用到__getattr__ ,
而对于描述符(__get__)的调用,则是发生在__getattribute__内部的。
user = User(),那么user.age 顺序如下:
(1) 如果"age"是出现在User或其基类的__dict__中, 且age是data descriptor(数据属性描述符), 那么调用其__get__方法,否则
(2) 如果"age"出现在obj(这里指user对象)的__dict__中, 那么直接返回obj.__dict__["ages"], 否则
(3) 如果"age"出现在User或其基类的__dict__中
(3.1) 如果age是non-data descriptor(非数据属性描述符),那么调用其__get__方法,否则
(3.2) 返回__dict__["age"]
(4) 如果User有__getattr__方法,调用__getattr__方法,否则
(5) 抛出AttributeError
"""
class User:
age = IntField()
if __name__ == ''__main__'':
user = User()
user.age = 30 # 当对user对象设置age属性时,它会调用IntField类的 __set__ 方法, 所以当需要对设置的属性值做些检查时,可以把逻辑写在__set__方法中
print(user.age)
# user.age = "abc" # 会抛出异常
# print(user.age)
关于描述符作为python中的实例属性和描述符 python的介绍现已完结,谢谢您的耐心阅读,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Python - 类属性和实例属性、python – 更新类的实例属性、Python 中的属性访问与描述符、python 属性描述符和属性查找过程的相关知识,请在本站寻找。
本文标签: